历史上第一次清君侧;发生在什么时候?它又是怎么结束的?

来源:
网络
更新日期:
2021-08-23 16:19:21
历史上 第一次 清君侧 生在 什么时候 又是 怎么 结束

摘要: 所谓的“清君侧”是指清除皇帝身边的亲信或者奸臣,《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有云:“此逐君侧之恶人。”而唐·李商隐更是在《有感》一诗种写到:“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历史上第一次“

  所谓的“清君侧”是指清除皇帝身边的亲信或者奸臣,《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有云:“此逐君侧之恶人。”而唐·李商隐更是在《有感》一诗种写到:“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历史上第一次“清君侧”发生在什么时候?它又是怎么结束的?

  早在刘邦建立西汉时,西汉就延续了周朝的分封制,将治下的土地都分封给有功之臣以及皇室宗亲。但随着各地的诸侯王经营的时间越来越长,就越发不尊重皇帝了。所以汉景帝即位后,在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下,决定削弱各诸侯王的势力,将权利归于中央。于是在景帝二年,根据晁错的《削藩策》,先后削去了楚王刘戊的东海郡,赵王刘遂的河间郡、胶西王刘昂的六个县。


所谓的“清君侧”是指清除皇帝身边的亲信或者奸臣,《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有云:“此逐君侧之恶人。”而唐·李商隐更是在《有感》一诗种写到:“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历史上第一次“

我们小时候识文写字都离不开汉语拼音,现在电脑打字,很多人也都是用的汉语拼音输入法。但在古代并没有拼音,那么古人是如何识文断字的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解读一下。  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汉语拼音出现的

在古装剧中,花钿是古代女子妆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女性在额头、眉心间或绘或贴一个花钿,这使她们更加风情万种,将她们映衬得更加动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花钿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花钿的起

说到姬昌,他的嫡长子叫“伯邑考”,而嫡次子却叫“姬发”。只看名字,这三个人真的是一家吗?为什么不是一样的姓氏?所以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个问题,那么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

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后,周代的礼乐制度分为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则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

宗法制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制度,它的形成与完善则是在西周时期。只因当时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

周人主要活动于中原西部的黄土高原,其始祖为帝喾与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弃在帝舜时其就担任着农师,被后世称为后稷,因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邰。商朝建立后,弃的后代公刘率领族人迁至磁。而到了古公亶父时,最终迁到

孟津观兵后,殷商已是“谗恶进用、忠良远黜”:王子比干被剖胸挖心;箕子装疯,被罚为奴;微子感觉无望,已经出走,隐居起来;百姓们不敢口出怨言了。因此,周武王姬发觉得征伐纣王的时机已然成熟。下面小编就

约前1048年,周武王姬发为了检验自己的号召力,就想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来试探各诸侯国的态度以及商王纣的反应,由于是在孟津,因此史称“孟津观兵”。这次演习聚集了八百诸侯,但是却有几个大的诸侯国没有

周文王姬昌在位时期,周国国力逐渐强大,已为灭商奠定了基础。要知道,周国在当时已是“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了。等姬昌崩逝后,次子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唐太宗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他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

越养越贵的花分别是金弹子、多肉美杜莎、君子兰、玉树、茶花以及红叶枫。许多人在养花后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成本较大,其热情也在养花的过程中逐渐消磨。但有一些花的经济价值是非常高的,主人花费心思

趣零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9237号-1

本站部分资源收集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QQ:123721494/513624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