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打灯谜的起源

来源:
网络
更新日期:
2021-07-06 15:49:50
元宵节 灯谜 起源

摘要: 花灯又名灯笼,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间工艺品。受汉族文化影响,在亚洲华人地区的许多国家庙宇中,灯笼也是相当常见。

元宵节打灯谜的起源

花灯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农业时代的一个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它是汉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酬神娱人,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现代社会多于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悬挂,既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又能够祈求平安。

花灯与闹花灯起源

花灯起源于唐代,盛于明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中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品种繁多。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隋朝炀帝时,元宵节期间赏灯活动热闹磙磙,夜夜笙歌,通宵达旦,张灯遂逐渐发展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

正月十五闹花灯,在民间有很多有趣的传说:一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人们便组织起来打,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便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将人畜和财物通通烧光。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让百姓无辜受难,便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噩耗告诉了人们。众人听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当时,有个老人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在门前挂起红灯,燃放爆竹、焰火。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好,便分头准备。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火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天帝听后,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感激天帝之女的善良之心,为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点焰火,放爆竹,来纪念这个日子。

花灯的制作

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它是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综合工艺品,也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现代花灯艺术已经逐渐脱离传统花灯的做法,创新出具有地方独特风味的艺术品。

它的创作难度很高,融入的技术也较复杂,取材也比较宽广活泼。

由于经济的繁荣,科学的发达,文化的进步,我国很多地区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的声势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规模更加宏大,花灯样式繁多,声、光、电现代化设备运用程度空前。

从乡村到城市,每家每户每条大街小巷都是花灯荟萃,争奇斗艳。道路两旁的每株树都用现代的串串灯、网网灯编织装饰成树灯,树与树之间悬挂万盏大红纱灯相连接,两条大街用大红灯笼相连接,加之赏灯人群的互动,纵横观之,好似灯的河流在涌动。


广西的春节习俗一南宁最为地道传统,舞春牛,打扁担最为特色。

黄土地上的春节别有一番滋味,这里的春节是炽热的,是格外红火的。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非常的好客,而且有自己的一套迎宾礼!

秧歌是我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有红蓝黄绿。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花灯又名灯笼,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间工艺品。受汉族文化影响,在亚洲华人地区的许多国家庙宇中,灯笼也是相当常见。

正月十一习俗是跟女婿有关系的,所以人们把这一天成为“子婿日”。那么,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子婿日”是什么意思。

过去,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小年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小年就过年。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在中国的传统年俗中,过年的一切仪式、一切准备工作就从腊八这一天开始。新的一年注重养生,从品尝腊八粥开始。

乌克兰人见面习惯拥抱和吻颊。特别是亲朋挚友相逢时候要吻腮三下。尊长吻晚辈额头。

牛魂节是一种传统的民族的祭祀牛神的节日。多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也有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举行。

自娱性的壮族铜鼓舞流行于红水河畔,主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凤山,巴马一带的壮族村寨。铜鼓舞是用一头有面、中空无底、呈平面曲腰状称为铜鼓的打击乐器伴奏的舞蹈,也是一种有代

汉族的传统婚俗从古至今,经历了无数次的改进与创新。从挑选结婚吉日开始,到依照传统婚俗的计划和安排,新人们整个环节都要小心。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了一些汉族传统婚俗的禁忌,新人们

趣零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9237号-1

本站部分资源收集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QQ:123721494/513624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