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招聘会“为我所用”?

来源:
网络
更新日期:
2021-07-06 15:16:54
如何 招聘会 为我所用

摘要: 在几次招聘会上笔者注意到,总有一些毕业生由于缺乏应聘经验,“不敢”主动去接触招聘人员,或者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会让对方反感而丧失工作机会,所以只递上简历就“逃之夭夭”。

如何让招聘会“为我所用”?

如何让招聘会“为我所用”?

莫患“职场近视眼”

由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不少毕业生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觉得只要先找到工作就万事大吉。有的人甚至不惜以放弃专业方向为代价,如物理系学生应聘公司文员、学教育的做起了业务营销……

专家认为,这种以短期的职业回报为导向是不可取的。一般来说,学生在找工作时不应放弃所学专业,那毕竟是自己经营了数年的“资本”,一旦放弃将造成极大浪费。最好是保持专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找不到完全对口的工作,切忌“南辕北辙”,可以调整一下,打个“擦边球”,找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一旦以后有机会,也可以“做回老本行”。

另外,贪图高工资或者稳定工作的心态也是不可取的。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应更加看重该工作是否能够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该工作岗位是否能最大限度地积累自身的工作经验。因为在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中,丰富杰出的工作经验才是最为“重量级”的砝码。

选择“专业化”招聘会

综合招聘会、专场招聘会、外资招聘会……各型各色的招聘会呈现在眼前,叫人眼花缭乱。可是有些招聘会,由于患上了“利润近视眼”,一味追求收入而缺乏专业的组织和招聘形式,往往挂出“稳定工作”、“热门行业”的招牌,应聘者却无甚收获。那么,如何鉴别招聘会的“含金量”,专家先生认为,专业型招聘会是比较理想的模式。

求职的毕业生最需要知道他们将来的雇主是谁,与综合招聘会相比,专场化招聘会注意把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相关行业的用人单位“请到一起来”,如此,求职者和招聘方“志趣相投”,自然比较容易“打成一片”。

职业顾问建议毕业生,如果某个招聘会上企业来自“三教九流”,岗位类型杂乱无章,那么可以考虑不参加。而有些招聘会“形散神不散”,与自己的专业十分契合,那么值得一去。因此,毕业生可以多参加以“职种定义”为导向的招聘会,比如“IT行业招聘会”、“营销招聘专潮等等。有些专业招聘会由于针对性强,运作成本高,可能采取收费形式,毕业生不妨“破费”前去,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回报。

招聘现场学经验

在几次招聘会上笔者注意到,总有一些毕业生由于缺乏应聘经验,“不敢”主动去接触招聘人员,或者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会让对方反感而丧失工作机会,所以只递上简历就“逃之夭夭”。

招聘会不相信“沉默是金”。职业专家提醒毕业生,递简历的同时应主动与招聘人员进行沟通。这不仅能够锻炼自己主动“进攻”的勇气,还可以在对方的回答中,现场了解企业和岗位的性质,作为应聘的一手资料,和其他的应聘资料一起进行评估。

与人力资源顾问的对答,是应聘者掌握沟通经验的绝佳机会。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使一次应聘未能成功被录用,也可以听取别人的意见,了解自身的不足。同时,在招聘会上要注意搜集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岗位信息,特别是一些之前没有列入考虑范围的职业,在下一次参加招聘会前把简历做足做全,争取更完美的自我呈现。


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其实,考官第一次说面试结束,只是做出的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

在几次招聘会上笔者注意到,总有一些毕业生由于缺乏应聘经验,“不敢”主动去接触招聘人员,或者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会让对方反感而丧失工作机会,所以只递上简历就“逃之夭夭”。

无论在求职时对将要从事的工作做了多么深入仔细的研究,可能最终只能在一个没有慧眼识英才的老板那里找到工作,老板看不到你的卓越贡献,令你有一种不被喜爱和赏识的失落感。

在求职过程中,女性适度展示自己的魅力,所产生的效果是男性望尘莫及的。首先在打扮上要注意大方得体,发式力求自然,着装切忌豪华,化妆不可浓艳。

网申对于求职者而言从操作的角度真是太容易了。在很多网站上,只要点一个键就可以把网上现成的简历一下子发出,感觉会很“爽”。所以很多求职者就会不管合适不合适。

求职信集个人介绍、自我推销和下一步行动建议于一身,它总结归纳了履历表,并重点突出求职者的背景材料中与未来雇主最有关系的内容。

招聘者更加关心的永远都是求职者的学历和过去的工作经历,绝不仅是心理测验的结果。毕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能换来更多能力上的反映。

有些人性格内向整天郁郁寡欢,使人望而生畏,无形之中与人产生距离。人际关系淡化,缺乏必要的适时沟通,久而久之脱离了群体。

欲速则不达,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每一个成功都是一个一个脚步走过来的,所以,初入社会的你,请放弃那些一步登天的幻想。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可能,以非应聘者的身份在面试前(或后)向招聘单位的一般职员(其他非招聘人员)了解本单位的真实情况,比如你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待遇、福利以及个人发展空间。

如果你不打算继续升学搞学术,成绩足够好就可以了,平时要多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即便已经进入求职阶段的同学,也要注意到求职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社会经验的积累。

如果你不想让雇主专注于自己的年龄,那就让他关注你的优势:你的精力、成就、耐心、专业知识和与人交往的技能、创造力、职业道德等。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销售自己。

趣零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9237号-1

本站部分资源收集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QQ:123721494/513624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