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Hermann Grid 赫尔曼栅格错觉

来源:
网络
更新日期:
2022-02-27 16:07:29
什么 Hermann Grid 赫尔曼 栅格 错觉

摘要: 下面这张灰色网格图里一共有12个黑色的圆点,试试看,你能把它们一眼看全吗?在图中似乎总也不能一次性看到全部的圆点:在远离视线中心的地方,原本应该存在的小黑点似乎都消失了,只有把视线移过去,才能让它们再

下面这张灰色网格图里一共有12个黑色的圆点,试试看,你能把它们一眼看全吗?

在图中似乎总也不能一次性看到全部的圆点:在远离视线中心的地方,原本应该存在的小黑点似乎都消失了,只有把视线移过去,才能让它们再次出现。

这张图被称为“熄灭错觉”。事实上,它是另外一种更有名的视错觉——闪光栅格错觉——几经演变的产物。这些格子上的视错觉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在格子的交叉点上,上演着一出出虚幻缥缈、闪烁不定甚至干脆消失的魔幻大戏。而这些错觉现象,也透露着人类视觉感知的秘密。

栅格错觉大家族

栅格交叉点上明暗飘忽、闪来闪去的视错觉其实有相当长的历史。最初的栅格错觉是由卢迪马尔·赫尔曼(Ludimar Hermann)在1870年发现并报告的,取名为赫尔曼栅格错觉(Hermann Grid Illusion)[2]。最初的赫尔曼栅格图案相当简单:黑色的方块整齐排列,中间空出了垂直相交的白色条纹。而在观察这幅图的时候,观看者却总会觉得余光所及之处,白色交叉点上存在着暗点,而只要视线中心转移到那里,“暗点”就会消失,仿佛永远都追逐不到。

赫尔曼栅格错觉,复古经典款

这种现象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兴趣,他们又对原始图案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变形,并得到了这种视错觉现象出现的规律。

如果把黑方块的填充色变成灰色,暗点看起来依然存在:

如果把方块的边框去掉,变成没有外框的网格呢?结果,暗点还是会出现:

但是,这神秘莫测的小暗点也并不总是那么顽强。如果把黑白图换成两种亮度相同的彩色,错觉就会消失了:

而且,如果把原始图片旋转上45度,错觉也会减弱:

而如果把黑方块的四边的直线条全换成波浪形,错觉则会完全消失:

1985年,卑尔根(Bergen)又对赫尔曼栅格进行了一次开拓性的改造:他把原来的图案进行了模糊处理。在模糊的栅格图像中,交叉点的颜色最深,而条纹因为模糊化的原因而稍稍变浅了一些。由此,错觉效果变得更加明显了,甚至让人产生了闪烁的感觉。

1997年,施劳夫(Schrauf)等人在卑尔根的基础上,创造了另一款教科书级的经典视错觉作品——闪光栅格错觉(Scintillation Grid Illusion)。这一次,条纹变暗成了灰色,而交叉处保留着白色,而且交叉处的白色圆点稍微大于条纹的宽度——这有助于错觉的产生,当它们的宽度比例达到1.4:1时,错觉效果最佳。

眼花缭乱的闪烁栅格,又一经典图案

能闪光,也能“熄灭”

在对闪烁栅格的研究中,施劳夫又发现了一种新的视错觉现象。如果把交叉处的亮点缩得比较小,在余光处,会产生一种圆点消失不见的感觉,他将其称为熄灭错觉(Extinction Illusion)。

开头处“怎么也看不到全部黑点”的图片,就是熄灭错觉的一个变种。黑点个数相对较少,距离相隔较远,所以错觉感觉更加明显。

交叉点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那么,这些发生在交叉点上的视错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可以肯定的是,这与视觉系统对明暗信息的感知和加工有关。

最初,不少人认为这种明暗处理的“失误”源自视网膜层面,并用侧抑制理论(Lateral Inhibition)来解释。“侧抑制”是神经细胞对其他附近神经细胞的抑制作用,其结果是,那些激活较弱的细胞发出的信号被旁边的强信号“覆盖”掉了。视网膜上的侧抑制是帮我们看清边界、颜色改变和亮度对比的重要工具。

侧抑制示意图。

这种理论认为,在整个视网膜上,“硬件配置”是不均匀的:在视觉中央实行“一对一精细管理”,明暗信息更加精确。而在余光处,每个视觉细胞接受区域更大,视觉加工也更粗糙。在余光处的交叉点上,明暗对比没有其他地方清晰,白色部分看起来也就没那么亮了。

这幅图是对侧抑制理论的解释。A是视觉中央,B则处于视觉边缘。A处分配的细胞多,每个细胞负责范围小,明暗信息更准确,而B处细胞少、范围大,相比非交叉点,交叉点处细胞接收到的区域黑色较少,因此明暗对比不足,白色看起来也就不那么亮了。

这种经典理论听起来挺有道理,但它也广受质疑。例如,按照上图的解释,交叉线条的朝向应该并不重要,但旋转45°却足以让错觉减少很多,波浪形网格则干脆让错觉消失了,这用视网膜上的侧抑制就没法解释。

于是,研究者们又从视觉系统的更高级层面——大脑皮层找起了原因。新的理论认为,这些视错觉是与视觉皮层中的一类神经细胞(S1简单细胞)有关。

视觉系统中负责处理明暗的有两套系统:一个负责“亮”信号(ON),一个负责“暗”信号(OFF)。而在视觉皮层中,有一些神经细胞选择性地接收明暗信号,同时又具有方向选择性——也就是说,它们会被特定方向的连续亮条或者暗条激活,它们就是S1简单细胞。其中负责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细胞最多,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横平竖直的格子上看到的错觉效果最明显。

具有方向选择性的明暗感知可以解释为什么横平竖直的格子错觉效果最明显

对于最初的栅格错觉,横向和竖向的白色条纹都可以很好地激活相应方向的ON细胞,由此感知到清晰的明亮线条。而在交叉点处,轮廓的缺失使得横向和纵向的方向性细胞激活程度都比较低,于是,这里的“明亮程度”下降,我们便感知到了暗点。而在闪光栅格中,白色圆点也切断了连续的线条,并且还改变了灰色线条与周围环境的相对明暗度(原本与周围相比,灰色是“亮色”,但与白点比又成了“暗色”),因此交叉点处的明暗感知也受到了更多干扰。而视觉焦点处提供给神经细胞的信息较为充足,加工较为精细,所以并未出现错觉。

在白底灰色线条的图片上,交叉处的小黑点也破坏了线条的连续性,降低了方向性OFF细胞的激活程度,这导致了“暗程度”感知的下降。于是,黑点在灰背景中变得不明显,仿佛“消失”了一样。

一百多年间,栅格错觉“欺骗”着人们的眼睛,而通过它,我们也得以了解更多视知觉的奥秘。

=============================

本文作者:张弦先生 

原文链接:https://www.chrafz.com/1260.html

=============================


下面这张灰色网格图里一共有12个黑色的圆点,试试看,你能把它们一眼看全吗?在图中似乎总也不能一次性看到全部的圆点:在远离视线中心的地方,原本应该存在的小黑点似乎都消失了,只有把视线移过去,才能让它们再

阿凡达的视觉特效师托德·瓦兹里(Todd Vaziri)在推特上发了一张动态图片,我把它制作成了视频。点击这里或者点击上方图片播放视频从视频上看,画面中的圆圈似乎随着箭头指示的方向向左、向右、向上、向

关于火星存在复杂生命甚至类似于人类文明这样的猜测从未停止过,而一些不怀好意的阴谋论者则借此不断散播谣言。图片:NASA/JPL-Caltech/MSSS2020年6月,一张有关火星的照片再一次出现在一

幽灵船也称鬼船。在文学作品当中通常指称一艘由鬼所驾驶的船,同样指一艘船在被报道失踪或沉没后神秘的再次被人发现或看见,或指船只被发现在海上漂流且无人驾乘。世界各地都有各种有关“幽灵船”的传说,到现在为止

提到标语,你以为都是这样的吗?一切才刚刚开始,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标语,每一张都能直击灵魂深处,总有一款能引起你的共鸣!1那些楼宇人事看起来不值一提真正望过去的时候又停在眼里不肯走-----------

大家应该都有吃了不新鲜的海鲜拉肚子的经历吧?假如你没有遭遇过,表示你真的非常幸运……海鲜不新鲜容易有寄生虫,其中常见的海鲜身上的寄生虫就是线虫,线虫虽然种类很多,但外貌基本上就是细细长长的一条,满有辨

超巨大的花猫现身在东京新宿的街头,超萌的探头看着街上的人们,彻底治愈了在疫情下,纷乱心情的人们。这只巨大的花猫在看起来睡得很舒服的下个瞬间,因为快要掉下平台而惊醒,然后四处张望着新宿街头。这是东京新宿

生活上偶尔会有不方便、不好解决的事情发生,作为具有“高级智慧”的人类这时候就要拿出脑袋来想一想,如何再不用花大钱,在金钱有限的前提下或许就能想出“天才”般的设计,毕竟能顺利解决困难才是最重要的阿!#1

大家还记得复活岛的“摩艾石像”吗?这些石像就在岛上屹立不倒,存在了千年之久,他们存在也一直是人类文化史的重要研究课题。据说“摩艾石像”的身体是埋在土里的,这时候就会让人忍不住脑洞大开。和“摩艾石像”一

最近在国外流传的一张图,国内的很多社区论坛也出现了它的踪迹,那就是这双粉红色的球鞋。这张图最早出现在著名的社交论坛RedditReddit在所有的社区论坛中算是一个异类,它的形式有点类似于百度的贴吧,

创意,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永远无法读懂设计师的脑回路。虽然设计师的大多数灵感都来源于生活,但是他们设计出来的东西有时候却令人费解。有一个Instagram的帐号专门

说起沙盒游戏Minecraft(我的世界),即使你没玩过也一定听说过。这款游戏以高度自由、玩法多样的特性,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玩家,满足了玩家“造物主”的梦想。在这随机生成的3D世界内,玩家不只可以探索

趣零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9237号-1

本站部分资源收集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QQ:123721494/513624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