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他们的颜色是一样的?
摘要: 有张图这几天在微博和推特上都刷了屏。明明左边一枚“蓝球”,右边一枚“绿球”,但其实这两枚球真正的颜色是一样的。你跟我说这两枚球颜色是一样的???| David Novick大家都不信。于是有人立刻开始
有张图这几天在微博和推特上都刷了屏。明明左边一枚“蓝球”,右边一枚“绿球”,但其实这两枚球真正的颜色是一样的。
你跟我说这两枚球颜色是一样的???| David Novick
大家都不信。于是有人立刻开始自己动手,去除背景和圆点的颜色。
惊了,真是一样的???
不论怎么操作,去除背景色,图片拼接,还是计算机取色,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两个球,的的确确,是同一种颜色。按照原作者的说法,两个球的基本色都是一种水蓝色,RGB值为49,255,233。
是我已经色盲了,还是颜色根本就是一种幻觉?
这张图是个啥?
首先,这张图是真的视错觉。图的作者是德克萨斯大学埃尔帕索分校的大卫·诺维克(David G. Novick)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计算机科学,业余爱好之一是制作视错觉图片。
大卫·诺维克教授,就是这个人搞的事 | cs.utep.edu
他甚至还有个经常一起搞事的视错觉小伙伴,日本的实验心理学家北冈明佳(Akiyoshi Kitaoka),两人常在网上相互启发,彼此交流,把“愚弄人类眼睛”的事业进行到底。
诺维克发一张“这是我新搞的五彩纸屑(Confetti)视错觉,里面的点都是同一个颜色(RGB 250, 219, 172)哦。”
北冈明佳就立刻回一张“太棒了,这是我的三颗心,也都是同一个颜色”。
真是令人发指!这两位身边的其他人,大概天天都在怀疑自己的人生和眼睛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觉?
这种视错觉,大名叫蒙克-怀特错觉(Munker–White's illusion),有时也叫怀特错觉,有时也叫蒙克错觉。上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怀特(Michael White)发现黑白条纹能影响人眼对颜色的感知。另一个心理学家蒙克(Hans Munker)则发现不同的彩条也能影响人眼对颜色的感知。
制造这个视错觉需要如下元素——①在中间层的物体色,物体色是完全相同的;②在最下层的背景色,背景色可相同,也可不同;③在最上层的框架色,框架是交错覆盖在物体之上的条纹或斑点,框架色需要至少两种,必须不同。对于制造错觉而言,框架色最为重要。框架色的饱和度越高,框架色之间的对比越大(比如红绿、黄蓝这种互补色就很好),这个错觉就越显著。另外,这个视错觉适合小图。图越小,这个错觉就越明显。
这两个立方体也是一样的颜色喔 | David Novick
这个错觉是因为,大脑在判断物体原本的颜色时,会忍不住把周围的颜色带进去“综合考量”。在不同的框架色“映照”下,颜色完全相同的物体,就被大脑感知成了不同的颜色。
大卫·诺维克用图做了具体解释——
蓝色框架 + 红色圆圈 = 紫色错觉
黄色框架 + 红色圆圈 = 橙色错觉
紫色框架 + 黄色圆圈 = 橙红色错觉
绿色框架 + 黄色圆圈 = 柠檬色错觉
框架色之间的差别越大越好,与物体色之间的差别也越大越好。比如说,蓝色与黄色更对比,而橙色和黄色更接近。于是框架色在蓝黄之间变化时,错觉更显著。框架色在橙黄之间变化时,错觉就比较轻微。
另外,下图里的四个圆都是相同的红色。
随着框架色和背景色的饱和度逐渐降低,这个错觉也就越来越轻微,降到10%时已经能看出物体颜色基本一致了。
这种视错觉其实并不少见。许多艺术品都会利用这种“大脑混色法”。比如点彩画(pointillism)大师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就擅长绘出一个个彩点,然后让观众的眼睛自己组合出“别的颜色”。修拉的油画《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完全就是一幅充满视错觉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