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茶乡——高县
摘要: 高县种茶、制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悠远厚重。高县是秦五尺道、茶马古道重要节点。先民历来就有种茶、制茶的习惯,是巴蜀著名古老茶区,迄今已有3000多年种茶、制茶史,是全国优质早茶原料基地和“川红工夫”原产地
高县种茶、制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悠远厚重。
高县是秦五尺道、茶马古道重要节点。先民历来就有种茶、制茶的习惯,是巴蜀著名古老茶区,迄今已有3000多年种茶、制茶史,是全国优质早茶原料基地和“川红工夫”原产地。
中国是世界最早开始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巴蜀区域是中国利用茶树和茶叶最早的地区。高县是巴蜀历史上的著名产茶区,中国茶叶原产地之一。
据相关史料记载: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高县一直是四川省产茶大县。
民国时期,虽高县茶叶多种于地边、洼地、沟埂、土坎、荒坡,但仍是四川省产茶大县之一。据20世纪30年代四川省各县茶叶常年产量统计数据显示:茶叶产量高于高县的,仅有雅安、灌县、大邑等6个县。高县产量位居今宜宾区域第一。至1947年,高县仍是四川主要产茶区县之一。
1949年,高县茶叶总面积达7000亩,产茶250吨。今宜宾市辖区区域1949年茶园面积为17000亩,茶叶总产量1079吨。
1951年2月初,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西南区公司选定高县罗场乡、宜宾县古柏乡及贵州仁怀县茅台镇、赤水县黄荆乡等7个生产红茶的基地并设立红茶推广站推广茶叶新品种和红茶制作技艺,将茶叶制作由“绿”改“红”。
1952年,高县提出了“垦复荒芜茶园,大力恢复发展荼叶生产”的号召,当年全县产茶达到3300担。
1954年全国茶叶工作会议后,高县茶叶生产进入发展阶段。
1969年8月,高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在原清潭公社召开茶叶生产现场会。这是高县第一次茶叶专题会议,一百四十余人参会,会期三天。会后,全县掀起了开荒种茶的高潮。
由公社办、大队办、生产队办等形式发展起来的联办茶场是此轮茶叶大发展的核心力量。1973年年底,高县41个公社有963个生产队联办茶场138个,有新式茶园10500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0%。
1974年4月,全国茶叶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各产茶省建立若干茶叶生产基地。四川省把高县、开县、梁平、筠连等8个年产茶5万担左右的县建为生产基地县。
1976年,高县有茶园32000亩,产茶15600担。1977年,高县成为“川红”重点产区之一。
1979年,高县建联办茶场166个,联办茶场的茶园面积共18773亩,投产茶园8244.7亩,总产值达164.28万元,亩产细茶和亩平均收入分别达65.5公斤和200元。当年,高县供销社负责人熊香堂代表高县在全省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